扫一扫
海螺热血榜
( 06月 )

稿费:{{item.money}}元

好评:{{item.praise}}

品牌策划> 营销案例> 饿了么的春节地铁广告,在小红书“火”了

饿了么的春节地铁广告,在小红书“火”了

24年02月07日14时28分 tripleww 来源: 转载

关键词: 营销

就像前几天说的,苹果的新春大片,在B站的幕后揭秘视频比官方正片发得还早。


今年很多户外广告,我也都是在小红书先看到的。


原因无他,小红书的图片流形式,能很好地展示户外广告的“路人”视角。而且,户外广告潜在的打卡属性,也和小红书的平台调性很适配。


更为显性的因素是,无论是真路人的随手拍,KOC的物料包,还是从业者或褒或贬的评价,想发在小红书上,你总得配张图不是?当这些实拍图频繁地被信息流冲刷到我们眼前,就很容易留下一种“刷屏”的印象。


我今天就被饿了么的这组春节地铁广告,刷了一波小红书的屏。


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40207142633.png


说实话,刚看到的时候甚至没有细品文案,只觉得饿了么的品牌色被不同博主的不同滤镜调成了不同的蓝,很有意思。


“真路人”和KOC的区别也有点明显——KOC构图精致、文案完整、Tag拉满。“真路人”通勤路上匆匆一拍,别说Tag了,能随手敲个标题发一贴,已经是很给面子。


看了一会热闹之后,我发现愿意为饿了么这组春节地铁广告发一贴的真路人还真不少,也就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。


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40207142706.png


毫不意外,在这组广告的评论中,又看到了很多困惑的声音——“饿了么为啥要搞这个?这和它的业务有什么关系?”


在《过去一年,饿了么为啥拍了这30+支广告片?》这篇文章里,我试着根据饿了么过去一年的广告作品分析了一下这个问题。


而在这篇文章里,更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则是——评价广告的维度。


被称为“现代广告之父”的克劳德·霍普金斯在《一切从广告开始里写》:


有一个简单又合适的方法可以解答许多广告问题,那就是时常问自己:“这样做能帮助推销员推销产品吗?”“如果我直接面对一个顾客,这样做能帮助我销售产品吗?”


李奥贝纳则认为:


每一件商品,皆有“与生俱来的戏剧性”,我们的当务之急,就是要替商品发掘出以上的特点,然后令商品戏剧化地成为广告里的英雄。


“祝你过年不用饿了么”这组广告,有趣就有趣在:


按霍普金斯的观点,它甚至差不多是直接在劝你“别买了”。


可是按李奥贝纳的观点,它又非常好地挖掘了产品本身的戏剧性——天天吃外卖的那群人,很可能刚好是“最不想”吃外卖的那群人。


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,我也试着思考了一下我自己评价广告的维度,我发现让我发自内心赞叹的广告,一般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:


1、连贯性:那些“朝三暮四”,今天追这个热点,明天赶那个潮流,胡乱涂画自己的品牌,会让我感到烦躁,也会让我感觉它自己都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,只是想把我当韭菜。反之,那些有自己独特个性,并能尽量保持的品牌,无论它的个性是否是我个人所欣赏或推崇的,也总能收获我的尊重。


所以我比较在意广告的连贯性,显性的判断标准是,品牌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的表达。这种连贯性可以体现在形式上、内容上,也可以是情感上。


2、边界感:边界感有两个指向:


一是对外:别爹味、别说教。别看个广告还要教我做人。

二是对内:品牌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,别让人感觉三观跟着潮流跑,“有钱能使磨推鬼”。


3、温度感:人活在世上总得爱点什么,品牌也该如此。


爱国家、爱社会、爱人类、爱动物、或者哪怕只爱品牌想服务的那一撮人,都可以。

如若品牌心中有爱,表达之中就也会自然有包容和理解,有善意的温度。


所以,按我自己的三个标准,我很喜欢饿了么的这组新春地铁广告。


首先,它和饿了么前不久的“建议冬至放一天假”有表达风格上的连贯性。


我们显然都知道,饿了么的放假建议大概率不会被采纳,饿了么也肯定不想让你真的“不用饿了么”。

它是在洞察到有点沉重的社会情绪之后,和你轻快地开一个柔软的玩笑,给你的生活种下一点期待。


其次,它显然没有爹味、说教。甚至还有点可怜兮兮的示了个弱,好像听到它在说:“虽然我也很想业绩增长,业务起飞,但你们的生活更重要。你们的感受更重要。所以,祝你过年不用饿了么。”


而这种让“霍普金斯派”感觉摸不着头脑的广告,也正是我理解中饿了么给自己的边界。


最后,温度感。这个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,我也就不再赘述。


可能因为想家了,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这句文案:


注:本文来源网络转载,如侵权,联系我们删除!


饿了么的春节地铁广告,在小红书“火”了
展开阅读全部

0

0
评论 0
注册/登录后,方可发布评论